首页历史趣闻古代如何保卫皇帝:明代靠锦衣卫清代用上三旗

古代如何保卫皇帝:明代靠锦衣卫清代用上三旗

时间2023-03-19 02:27:17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77

  保家领导人,是各个朝代的头等大事。如何做好安保工作,各朝有各朝的条例和做法。总的来说,越往后安保的规格越高,其中尤以宋明两代最为严密。到了,对国家领导人的保卫更为严密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,是引进了现代警卫制度中的“秘密警察”制度……在继承明朝这套国家领导人安保体系的同时,对警卫人员的选拔有新规定,强调出身,直接负责警卫的掌守门户和侍从兼宿卫两班人马,均得由官宦子弟来担任。

  1。警卫部队规模最庞大

  ———创建“三衙”安保体系

  宋朝禁军规模之庞大、体系之复杂,都是以往所没有的。

  开国皇帝,曾任禁军将领“殿前都点检”,又是通过兵变坐上皇帝宝座的,深知警卫部队的重要,所以,他格外重视禁军的组建,营建禁卫精兵的同时,又收编地方军,扩充中央禁军,构筑出了史上最庞大的国家警卫部队。

  宋太祖开宝年间,全国军人37。8万人,其中禁军便有19。4万人。后来每位皇帝都重视禁军的建设,至道年间全国军人66。6万,其中禁军35。8万。到庆历年间,全国禁军达到了82。6万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宋朝禁军不只保卫皇帝,还保卫国家疆土,为国出征,所以有的驻屯地方,但大部分护卫京城,驻扎于汴京城外。禁军很讲究训练,《传》中的便是汴京八十万禁军教头,其枪棒功夫尤其出色。

  “京军”中担任皇帝警卫任务的“精兵”,要求日日练武,每天五练,步兵每天四练。

  宋朝国家领导的警卫体系,主要由“殿前司”、“侍卫司”、“御前忠佐军头司”、“皇城司”、“骐骥院”等几部分组成,总称为“三衙禁军”,每个司内又细分若干单位,承担不同警卫任务。

  在皇宫和皇帝身边的贴身警卫,都是从庞大禁军中优选出来的,分为“班”、“直”两批人,轮流上岗值勤。

  禁军不少都是摆设,仪式化明显。因为禁军实在太多,到国力下降时,连军饷都没有。便曾为此感叹道:“穷吾国者,冗兵也。”后来,朝廷每年都进行一次禁军整并。到时,禁军的规模便缩减很多。

  被俘虏的

  坐拥最大规模的警卫部队,宋家天子防住了叛臣贼子,却挡不住外族侵略。

  宋朝有三位皇帝被俘,即、和。徽、钦因之难被俘,早已为人所知,宋恭帝是因为南宋向投降而被俘,当时他还是个小孩子。

  2。明朝引入秘密警察侦探最到位

  ———建立“十二卫”安保体系

  到了明朝,对国家领导人的保卫更为严密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,是引进了现代警卫制度中的“秘密警察”制度。在尚未称帝时,开国皇帝(明太祖)便建立了自己的直属警卫团———“侍卫上直亲军拱卫司”,称帝后次年又扩编为“亲军都督府”。

  军事单位分卫、所,卫的负责人称为“卫指挥使”。在全国军队卫、所基础上,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撤销了此前的皇家警卫团“亲军都督府”和“仪銮司”,创造了一支新的皇家警卫力量———“亲军指挥使司”,简称“锦衣卫”。

  随后又组建了“旗手卫”、“府前军卫”等十二个禁卫机构,总称“上十二卫”。十二卫的指挥权不属于明朝的国防部“五军都督府”,而是由皇帝直接掌控。

  “十二卫”体系中,数锦衣卫最厉害,“掌直驾侍卫、巡查缉捕”,与时的“绣衣直指挥使”差不多,但规模和权力更大。

  明成祖对这套安保体系很青睐,当了皇帝后便恢复了一度被朱元璋撤销的锦衣卫镇抚司,并将十二卫亲兵扩充为二十二卫,建立了一套比汉唐更先进的、“军队与警察”相结合的国家领导人保卫体系。

  这“警察”,就是负责京城区域巡逻、维护治安的五城兵马司。

  更恐怖的是,朱棣设了“”,这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秘密组织,厂主都是皇帝宠的。()当皇帝时又设立了“”。虽然存在时间不长,但与东厂一样,是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机构。

  锦衣卫、东厂、西厂与正常的警卫力量,织成了明朝强大的国家领导人保护网,对社会控制空前强大。

  讽刺的是,明朝被俘的皇帝有五个,即、弘光、隆武、绍武、永历。其中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,后放回,其余四个都被清朝俘获处死。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慂下,匆忙中率五十万精锐之师亲征,竟於土木堡(今河北怀来东),英宗被俘。

  清朝在继承明朝这套国家领导人安保体系的同时,对警卫人员的选拔有新规定,强调出身,直接负责皇帝警卫的掌守门户和侍从兼宿卫两班人马,均得由满族官宦子弟来担任。

  贴身警卫员要求更高,得从上三旗中选拔,称为“上三旗侍卫”,一直到清亡,这一安保制度都没有改变。

  

迷案在线 mazx.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,内容仅供娱乐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将尽快回复您,谢谢合作!

明朝中国古代史历史明朝历史清朝历史
明朝科举要看颜值:状元竟因长得丑被降为榜眼 古代科举神秘规定:妓女和优伶后代不许考秀才